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領域,聚類算法是一種常用的無監督學習方法,用于將數據集中的樣本劃分為若干個簇,使得同一簇內的樣本相似度較高,而不同簇之間的樣本相似度較低。k中心聚類(k-medoids clustering)是聚類算法中的一種,與k均值聚類(k-means clustering)類似,但具有更強的魯棒性。本文將介紹如何在R語言中理解和應用k中心聚類算法。
k中心聚類是一種基于中心點的聚類方法,其目標是將數據集劃分為k個簇,每個簇的中心點(medoid)是該簇中實際存在的一個樣本點,而不是像k均值聚類那樣使用簇內樣本的均值作為中心點。這使得k中心聚類對異常值和噪聲數據具有更強的魯棒性。
R語言提供了多種包來實現k中心聚類,其中最常用的是cluster
包中的pam
函數。pam
函數實現了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 (PAM)算法,是k中心聚類的一種經典實現。
cluster
包首先,確保你已經安裝并加載了cluster
包:
install.packages("cluster")
library(cluster)
pam
函數進行k中心聚類假設我們有一個數據集data
,我們想要將其劃分為3個簇:
# 示例數據集
data <- iris[, 1:4] # 使用鳶尾花數據集的前4列
# 進行k中心聚類
k <- 3
result <- pam(data, k)
# 查看聚類結果
print(result)
pam
函數返回的結果包含了多個有用的信息:
clustering
:每個樣本點所屬的簇。medoids
:每個簇的中心點。objective
:聚類目標函數的值,表示簇內樣本點到中心點的總距離。你可以通過以下代碼查看每個樣本點的簇分配和中心點:
# 查看每個樣本點的簇分配
print(result$clustering)
# 查看每個簇的中心點
print(result$medoids)
為了更好地理解聚類結果,可以使用fviz_cluster
函數進行可視化:
library(factoextra)
# 可視化聚類結果
fviz_cluster(result, data = data)
k中心聚類是一種魯棒的聚類方法,適用于對異常值和噪聲數據敏感的場景。在R語言中,cluster
包中的pam
函數提供了k中心聚類的實現,通過簡單的代碼即可完成聚類分析。通過理解k中心聚類的原理和R語言中的實現方法,你可以更好地應用這一算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希望本文對你理解R語言中的k中心聚類算法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