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系統下管理Oracle數據庫的安全,可以遵循以下步驟和策略:
操作系統層面
- 操作留痕:通過編輯
/etc/profile 文件,記錄用戶登錄過程中的操作命令,以便及時發現未經授權的連接操作行為。
- 禁止免密登錄:編輯
$ORACLE_HOME/network/admin/sqlnet.ora 文件,禁用數據庫操作系統驗證后免密登錄的行為。
- BIOS安全:設定引導口令,防止未經授權的BIOS訪問。
- 口令策略:對root用戶定期修改密碼,并嚴格管控特權用戶。
- 文件系統保護:對重要系統文件設置不可改變位,防止未經授權的修改。
數據庫層面
- 用戶密碼復雜度校驗:配置并開啟密碼策略,確保所有數據庫用戶使用復雜度滿足要求的密碼。
- 最小權限原則:只授予用戶所需的最低權限,避免不必要的權限。
- 審計和日志記錄:啟用數據庫審計功能,記錄對數據庫的所有訪問,幫助跟蹤潛在的安全問題。
- 數據加密:使用透明數據加密(TDE)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
網絡隔離和訪問控制
- 限制網絡訪問:只允許來自受信任的IP地址和子網的連接。
- 安全配置和最佳實踐:定期更新和打補丁,使用SSH密鑰認證,監控和日志記錄,防火墻和安全策略,定期備份。
安全策略
- 用戶認證和授權:創建用戶和角色,并通過GRANT語句授權給用戶。啟用審計功能,記錄數據庫操作以便后續審查。設置密碼策略,如密碼有效期和復雜度。限制登錄失敗次數,防止暴力破解。
- 訪問控制:通過配置Oracle的訪問控制列表(ACL),限制特定IP地址訪問數據庫。使用角色管理對象權限,實現細粒度訪問控制。
- 網絡安全:配置防火墻規則,如使用iptables或firewalld,限制必要的網絡流量。使用SSL加密連接,保護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
- 系統安全:定期更新系統和軟件包,修補已知的安全漏洞。實施強密碼策略,定期更換密碼。限制root用戶登錄,減少潛在的安全隱患。清理鎖定系統賬號,刪除或鎖定不必要的用戶賬號和組。
- 日志和監控:監控和審查系統日志,及時發現和響應可疑活動。使用審計工具記錄關鍵事件和警報。
- 環境變量管理:限制環境變量的修改,防止惡意修改。定期審計環境變量的配置,確保符合安全標準。
- 服務配置:配置數據庫監聽器密碼,保護監聽服務的安全。設置數據庫連接超時,防止空閑連接占用資源。
- 數據加密:使用Oracle提供的透明數據加密(TDE)機制,保護敏感數據。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顯著提高Linux系統下Oracle數據庫的安全性,減少潛在的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