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Linux系統中MongoDB的性能調優技巧:
硬件與系統優化
- 使用SSD硬盤:提升I/O性能,降低讀寫延遲。
- 增加內存:確保足夠內存緩存數據和索引,減少磁盤訪問。
- 優化內核參數:調整
vm.swappiness
(建議50)、關閉透明大頁(THP),提高文件描述符限制。
MongoDB配置優化
- 索引優化:
- 為高頻查詢字段創建索引,使用復合索引覆蓋多條件查詢。
- 定期分析索引使用情況,刪除冗余索引。
- 查詢優化:
- 使用投影(
projection
)和限制(limit
)減少返回數據量。
- 避免全表掃描,確保查詢條件命中索引,使用
explain()
分析查詢計劃。
- 配置參數調整:
- 設置
storage.wiredTiger.engineConfig.cacheSizeGB
(建議為物理內存的60%)。
- 啟用小文件模式(僅適用于MMAPv1引擎)。
架構與數據優化
- 分片與副本集:
- 大數據集使用分片分散負載,合理選擇分片鍵避免數據傾斜。
- 通過副本集實現高可用和讀寫分離。
- 數據模型優化:
- 避免過度嵌套文檔,保持結構簡潔,使用批量操作(如
insertMany
)減少通信開銷。
監控與維護
- 工具監控:使用
mongostat
、mongotop
或Prometheus+Grafana實時監控性能指標。
- 慢查詢分析:開啟慢查詢日志,定期優化低效查詢。
- 定期維護:清理無用數據,整理碎片(
compact
命令)。
其他技巧
- 關閉不必要的服務:如防火墻、SELinux,減少系統負載。
- 連接池優化:在應用層使用連接池,減少連接建立/關閉的開銷。
注意:優化前需在測試環境驗證,優先保證數據安全[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