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Kubernetes在Ubuntu上的容器編排優化要點:
系統與資源管理
- 基礎配置優化:使用Ubuntu LTS版本,禁用Swap,加載內核模塊(overlay、br_netfilter)并設置sysctl參數以優化網絡。
- 資源分配:為Pod設置合理的CPU/內存請求與限制,啟用資源配額避免節點過載,利用節點親和性/反親和性優化調度。
- 鏡像優化:采用多階段構建、輕量級基礎鏡像(如Alpine或Ubuntu slim),減少層數并清理緩存。
網絡與存儲優化
- 網絡插件:選擇Calico或Cilium等高性能插件,啟用IPVS模式提升Service性能。
- 存儲配置:使用Persistent Volumes(PV)和Persistent Volume Claims(PVC),選擇Ceph、GlusterFS等高性能存儲插件。
性能監控與調優
- 監控工具:部署Prometheus+Grafana監控集群資源,結合ELK Stack分析日志。
- 自動伸縮:配置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HPA)根據負載動態調整Pod數量。
安全與穩定性
- 權限管理:通過RBAC限制訪問權限,使用Secrets存儲敏感信息。
- 版本管理:定期更新Kubernetes及相關組件,獲取性能改進和安全補丁。
部署與維護
- 滾動更新:采用滾動更新策略實現零停機部署,或使用藍綠部署、金絲雀發布驗證新版本。
- 日志管理:集中化存儲容器日志,實時監控異常。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