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查看初步配置情況
8.1 啟動完成之后,登錄Nagios Web監控頁http://192.168.1.108/nagios/ 查看相關信息。
8.2 點擊左面的Current Status -> Hosts 可以看到所定義的三臺主機已經全部UP了。
8.3 點擊Current Status -> Services 查看服務監控情況。
看到Nagios-Linux和Nagios-Server的服務狀態已經OK了,但是Nagios-Windows的服務狀態為CRITICAL,Status Information 提示Connection refused。因為Nagios-Windows上還未安裝插件,內部服務還無法查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將在下面具體講解。
九、利用NRPE監控遠程Linux上的“本地信息”
上面已經對遠程Linux 主機是否存活做了監控,而判斷遠程機器是否存活,我們可以使用ping 工具對其監測。還有一些遠程主機服務,例如ftp、ssh、http,都是對外開放的服務,即使不用Nagios,我們也可以試的出來,隨便找一臺機器看能不能訪問這些服務就行了。但是對于像磁盤容量,cpu負載這樣的“本地信息”,Nagios只能監測自己所在的主機,而對其他的機器則顯得有點無能為力。畢竟沒得到被控主機的適當權限是不可能得到這些信息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nagios有這樣一個附加組件--“NRPE”,用它就可以完成對Linux 類型主機"本地信息”的監控。
9.1 NRPE 工作原理
check_nrpe 插件,位于監控主機上
NRPE daemon,運行在遠程的Linux主機上(通常就是被監控機)
按照上圖,整個的監控過程如下:
當Nagios 需要監控某個遠程Linux 主機的服務或者資源情況時:
Nagios 會運行check_nrpe 這個插件,告訴它要檢查什么;
check_nrpe 插件會連接到遠程的NRPE daemon,所用的方式是SSL;
NRPE daemon 會運行相應的Nagios 插件來執行檢查;
NRPE daemon 將檢查的結果返回給check_nrpe 插件,插件將其遞交給nagios做處理。
注意:NRPE daemon 需要Nagios 插件安裝在遠程的Linux主機上,否則,daemon不能做任何的監控。
9.2 在被監控機(Nagios-Linux)上
a. 增加用戶&設定密碼
# useradd nagios
# passwd nagios
b. 安裝Nagios 插件
# tar zxvf nagios-plugins-1.4.16.tar.gz# cd nagios-plugins-1.4.16#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nagios# make && make install
這一步完成后會在/usr/local/nagios/下生成三個目錄include、libexec和share。
修改目錄權限
# chown nagios.nagios /usr/local/nagios# chown -R nagios.nagios /usr/local/nagios/libexec
c. 安裝NRPE
# wget http://prdownloads.sourceforge.net/sourceforge/nagios/nrpe-2.13.tar.gz# tar zxvf nrpe-2.13.tar.gz# cd nrpe-2.13# ./configure
# make all
接下來安裝NPRE插件,daemon和示例配置文件。
c.1 安裝check_nrpe 這個插件
# make install-plugin
監控機需要安裝check_nrpe 這個插件,被監控機并不需要,我們在這里安裝它只是為了測試目的。
c.2 安裝deamon
# make install-daemon
c.3 安裝配置文件
# make install-daemon-config
現在再查看nagios 目錄就會發現有5個目錄了
按照安裝文檔的說明,是將NRPE deamon作為xinetd下的一個服務運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xinetd就必須要先安裝好,不過一般系統已經默認安裝了。
d. 安裝xinted 腳本
# make install-xinetd
可以看到創建了這個文件/etc/xinetd.d/nrpe。
編輯這個腳本:
在only_from 后增加監控主機的IP地址。
編輯/etc/services 文件,增加NRPE服務
重啟xinted 服務
# service xinetd restart
查看NRPE 是否已經啟動
可以看到5666端口已經在監聽了。
e. 測試NRPE是否則正常工作
使用上面在被監控機上安裝的check_nrpe 這個插件測試NRPE 是否工作正常。
# /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nrpe -H localhost
會返回當前NRPE的版本
也就是在本地用check_nrpe連接nrpe daemon是正常的。
注:為了后面工作的順利進行,注意本地防火墻要打開5666能讓外部的監控機訪問。
f. check_nrpe 命令用法
查看check_nrpe 命令用法
# /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nrpe –h
可以看到用法是:
check_nrpe –H 被監控的主機 -c 要執行的監控命令
注意:-c 后面接的監控命令必須是nrpe.cfg 文件中定義的。也就是NRPE daemon只運行nrpe.cfg中所定義的命令。
g. 查看NRPE的監控命令
# cd /usr/local/nagios/etc
# cat nrpe.cfg |grep -v "^#"|grep -v "^$"
[root@Nagiso-Linux etc]# cat nrpe.cfg |grep -v "^#"|grep -v "^$"log_facility=daemonpid_file=/var/run/nrpe.pidserver_port=5666nrpe_user=nagiosnrpe_group=nagiosallowed_hosts=127.0.0.1 dont_blame_nrpe=0debug=0command_timeout=60connection_timeout=300command[check_users]=/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users -w 5 -c 10command[check_load]=/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load -w 15,10,5 -c 30,25,20command[check_sda1]=/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disk -w 20% -c 10% -p /dev/sda1command[check_zombie_procs]=/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procs -w 5 -c 10 -s Zcommand[check_total_procs]=/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procs -w 150 -c 200 [root@Nagiso-Linux etc]#
紅色部分是命令名,也就是check_nrpe 的-c 參數可以接的內容,等號 “=” 后面是實際執行的插件程序(這與commands.cfg 中定義命令的形式十分相似,只不過是寫在了一行)。也就是說check_users 就是等號后面/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users -w 5 -c 10 的簡稱。
我們可以很容易知道上面這5行定義的命令分別是檢測登陸用戶數,cpu負載,sda1的容量,僵尸進程,總進程數。各條命令具體的含義見插件用法(執行“插件程序名 –h”)。
由于-c 后面只能接nrpe.cfg 中定義的命令,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只能用上面定義的這五條命令。我們可以在本機實驗一下。
9.3 在監控主機(Nagios-Server)上
之前已經將Nagios運行起來了,現在要做的事情是:
安裝check_nrpe 插件;
在commands.cfg 中創建check_nrpe 的命令定義,因為只有在commands.cfg 中定義過的命令才能在services.cfg 中使用;
創建對被監控主機的監控項目;
9.3.1 安裝check_nrpe 插件
# tar zxvf nrpe-2.13.tar.gz # cd nrpe-2.13# ./configure# make all# make install-plugin
只運行這一步就行了,因為只需要check_nrpe插件。
在Nagios-Linux 上我們已經裝好了nrpe,現在我們測試一下監控機使用check_nrpe 與被監控機運行的nrpe daemon之間的通信。
看到已經正確返回了NRPE的版本信息,說明一切正常。
9.3.2 在commands.cfg中增加對check_nrpe的定義
# vi /usr/local/nagios/etc/objects/commands.cfg
在最后面增加如下內容:
意義如下:
# 'check_nrpe' command definitiondefine command{ command_name check_nrpe # 定義命令名稱為check_nrpe,在services.cfg中要使用這個名稱. command_line $USER1$/check_nrpe -H $HOSTADDRESS$ -c $ARG1$ #這是定義實際運行的插件程序.
# 這個命令行的書寫要完全按照check_nrpe這個命令的用法,不知道用法的就用check_nrpe –h查看. }
-c 后面帶的$ARG1$ 參數是傳給nrpe daemon 執行的檢測命令,之前說過了它必須是nrpe.cfg 中所定義的那5條命令中的其中一條。在services.cfg 中使用check_nrpe 的時候要用 “!” 帶上這個參數。
9.3.3 定義對Nagios-Linux 主機的監控
下面就可以在services.cfg 中定義對Nagios-Linux 主機的監控了。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Current Load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load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Check Disk sda1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sda1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Total Processes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total_procs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Current Users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users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Check Zombie Procs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zombie_procs }
還有一個任務是要監控Nagios-Linux 的swap 使用情況。但是在nrpe.cfg 中默認沒有定義這個監控功能的命令。怎么辦?手動在nrpe.cfg 中添加,也就是自定義NRPE命令。
現在我們要監控swap 分區,如果空閑空間小于20%則為警告狀態 -> warning;如果小于10%則為嚴重狀態 -> critical。我們可以查得需要使用check_swap插件,完整的命令行應該是下面這樣。
# /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swap -w 20% -c 10%
在被監控機(Nagios-Linux)上增加check_swap 命令的定義
# vi /usr/local/nagios/etc/nrpe.cfg
增加下面這一行
command[check_swap]=/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swap -w 20% -c 10%
我們知道check_swap 現在就可以作為check_nrpe 的-c 的參數使用了
修改了配置文件,當然要重啟。
如果你是以獨立的daemon運行的nrpe,那么需要手動重啟;如果你是在xinetd 下面運行的,則不需要。
由于本實驗中nrpe 是xinetd 下運行的,所以不需要重啟服務。
在監控機(Nagios-Server)上增加這個check_swap 監控項目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Check Swap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swap }
同理,Nagios-Linux 上我還開啟了http 服務,需要監控一下,按照上面的做法,在被監控機(Nagios-Linux)上增加check_http 命令的定義
# vi /usr/local/nagios/etc/nrpe.cfg
增加下面這一行
command[check_http]=/usr/local/nagios/libexec/check_http -I 127.0.0.1
在監控機(Nagios-Server)上增加check_http 監控項目
define service{ use local-service host_name Nagios-Linux service_description HTTP check_command check_nrpe!check_http }
所有的配置文件已經修改好了,現在重啟Nagios。
# service nagios restart
9.3.4 查看配置情況
登錄Nagios Web監控頁http://192.168.1.108/nagios/ 查看相關信息。
可以看到,對于Nagios-Server 和Nagios-Linux 上的相關服務的監控已經成功了,還有Nagios-Windows 上的服務還沒有定義,下面講到。
十、利用NSClient++監控遠程Windows上的“本地信息”
在Nagios的libexec下有check_nt這個插件,它就是用來檢查windows機器的服務的。其功能類似于check_nrpe。不過還需要搭配另外一個軟件NSClient++,它則類似于NRPE。
NSClient++的原理如下圖
可以看到NSClient與nrpe最大的區別就是:
被監控機上安裝有nrpe,并且還有插件,最終的監控是由這些插件來進行的。當監控主機將監控請求發給nrpe后,nrpe調用插件來完成監控。
NSClient++則不同,被監控機上只安裝NSClient,沒有任何的插件。當監控主機將監控請求發給NSClient++后,NSClient直接完成監控,所有的監控是由NSClient完成的。
這也說明了NSClient++的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靈活、沒有可擴展性。它只能完成自己本身包含的監控操作,不能由一些插件來擴展。好在NSClient++已經做的不錯了,基本上可以完全滿足我們的監控需求。
10.1 安裝NSClient++
從http://www.nsclient.org/nscp/downloads 下載NSClient++-0.2.7.zip
解壓到C盤根目錄。
打開cmd 切換到c:\NSClient++-0.2.7
執行nsclient++ /install 進行安裝
執行nsclient++ SysTray (注意大小寫),這一步是安裝系統托盤,時間稍微有點長。
看到下圖就說明NSClient服務已經安裝上了
雙擊打開,點“登錄”標簽,在“允許服務與桌面交互”前打勾。
編輯c:\NSClient++-0.2.7下的NSC.ini文件。
將 [modules]部分的所有模塊前面的注釋都去掉,除了CheckWMI.dll 和 RemoteConfiguration.dll 這兩個。
在[Settings]部分設置'password'選項來設置密碼,作用是在nagios連接過來時要求提供密碼。這一步是可選的,我這里設置為'123456'。
將[Settings]部分'allowed_hosts'選項的注釋去掉,并且加上運行nagios的監控主機的IP。各IP之間以逗號相隔。這個地方是支持子網的,如果寫成192.168.1.0/24則表示該子網內的所有機器都可以訪問。如果這個地方是空白則表示所有的主機都可以連接上來。
注意是[Settings]部分的,因為[NSClient]部分也有這個選項。
必須保證[NSClient]的'port'選項并沒有被注釋,并且它的值是'12489',這是NSClient的默認監聽端口。
在cmd 中執行nsclient++ /start啟動服務,注意所在目錄是c:\NSClient++-0.2.7
這時在桌面右下角的系統托盤處會出現一個×××的M字樣的圖標
查看服務
已經正常啟動了。
注意服務默認設的是“自動”,也就是說是開機自動啟動的。
在cmd 里面執行netstat –an 可以看到已經開始監聽tcp的12489端口了。
這樣外部就可以訪問了嗎?
錯!
防火墻也要打開tcp的12489端口,否則nagios 檢查此服務的時候會報錯。
這樣被監控機的配置就搞定了,它就等待nagios 發出某個監控請求,然后它執行請求將監控的結果發回到nagios監控主機上。
之前已經在監控主機(Nagios-Server)上對Windows 主機的監控做了配置,但是commands.cfg 中默認沒有設置密碼項,所以要修改一下,增加"-s 123456",如下:
# 'check_nt' command definitiondefine command{ command_name check_nt command_line $USER1$/check_nt -H $HOSTADDRESS$ -p 12489 -s 123456 -v $ARG1$ $ARG2$ }
現在打開Nagios Web監控頁便可查看到相關信息了。
可以看到有錯誤:NSClient - ERROR: PDH Collection thread not running.
Google 一下,是由于操作系統語言的問題,好像NSClient 默認支持的語言并不多,具體可以百度一下。
查看NSClient的日志C:\NSClient++-0.2.7\nsclient.log,信息如下:
2013-02-02 22:05:30: error:.\PDHCollector.cpp:98: You need to manually configure performance counters!
需要手動配置performance counters。
打開C:\NSClient++-0.2.7\counters.defs文件,復制文件里面"English US"那部分內容,粘貼到counters.defs 文件的最后,修改Description = "Chinese"。
修改完之后,在mmc中重啟NSClient 服務。
然后查看日志,內容如下:
在正常執行了。
打開Nagios Web監控頁查看。
執行成功,但是W3SVC服務為Unknown 狀態。查資料,需要開啟Windows 的IIS服務。
打開“控制面板”進行安裝。
安裝完畢后,再到Nagios Web監控頁查看,全部監控正常。
十一、Nagios郵件報警的配置
11.1 安裝sendmail 組件
首先要確保sendmail 相關組件的完整安裝,我們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來完成sendmail 的安裝:
# yum install -y sendmail*
然后重新啟動sendmail服務:
# service sendmail restart
然后發送測試郵件,驗證sendmail的可用性:
# echo "Hello World" | mail david.tang@bsmart.cn
11.2 郵件報警的配置
在上面我們已經簡單配置過了/usr/local/nagios/etc/objects/contacts.cfg 文件,Nagios 會將報警郵件發送到配置文件里的E-mail 地址。
11.3 Nagios 通知
PROBLEM
RECOVERY
Linux下Nagios安裝配置完畢。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