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在CSS中怎么使用JS變量”文章的知識點大部分人都不太理解,所以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以下內容,內容詳細,步驟清晰,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在CSS中怎么使用JS變量”文章吧。
以前做項目的時候經常會這么想:
<template>
<h2>{{ color }}</h2>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color: 'red'
}
}
}
</script>
<style>
h2 {
color: this.color;
}
</style>當然,想想也知道不可能,JS和CSS隸屬不同上下文,CSS哪來的this呢?
那么怎么才能在CSS中使用JS變量呢?那就只能用JS操作DOM然后把變量塞進style里了,比如用ref獲取到DOM元素,然后dom.style.color = this.color。
或者在模板里:
<template>
<h2 :>Vue</h2>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color: 'red'
}
}
}
</script>不過這種方式還是有缺陷的,比如本來就不推薦把樣式寫在style屬性里,還有就是變量復用會很麻煩,比如一組DOM元素都想用這個變量,那就不得不給這一組起個類名,然后再在mounted里面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獲取到DOM集合之后還要循環遍歷每個元素,為其加上dom.style.color = this.color,浪費了很多的性能。
其實CSS本身有很多缺陷,并不圖靈完備,所以才導致了各種預處理器的出現:Sass、Less、Stylus等……
它們為CSS提供了很多特性:循環、條件語句、變量、函數等……
其中有個特性非常有用,那就是變量!于是CSS也引入了變量的這個概念,自從有了CSS變量,很多事情真的方便了許多,通過JS操作CSS變量,然后再在需要的地方使用CSS變量,這種方法比之前的高效得多。
在JS里(不止JS,所有語言都差不多),變量有如下幾個特性:
聲明
使用
作用域
為了方便理解,咱們通過用JS的方式來類比:
var color = 'red';
在CSS中等同于:
--color: red;
當然這點跟JS不太一樣,但是如果你學PHP這類語言或者Sass的話應該就很好理解了,在PHP或Sass中,聲明變量的時候沒有一個關鍵字,而是在變量名的第一位加上一個美元符號$,這就代表聲明變量了。
PHP:
$color = 'red';
Sass:
$color: color;
但是$符號被Sass占用了,@符號被less占了,所以CSS只能想出別的符號了,CSS的符號就是兩個減號--
光聲明一個變量是沒有什么太大意義的,只有使用了它,這個變量才算有價值:
JS:
console.log(color)
可以看到var只是個聲明變量的關鍵字,color才是變量名。
PHP:
echo $color;
Scss:
h2 {
color: $color;
}但是在PHP或Sass中,聲明變量的時候帶著,用的時候也得帶著。
這就令許多開發者感到困惑,所以CSS在使用變量的時候用到了一個函數叫var():
CSS:
h2 {
color: var(--color);
}雖然和PHP、Sass一樣,調用時要帶著前綴(因為那就是變量名的一部分),但是不一樣的是需要用一個var()來把變量包裹起來。
這個很好理解,不僅JS里有作用域,CSS里也有作用域,比如:
JS:
var color = 'red';
function h2 () {
console.log(color);
}
function div () {
var color = 'blue';
console.log(color);
}
h2(); // red
div(); // blue類似于CSS里的:
body {
--color: red;
}
h2 {
color: var(--color); /** 這里獲取到的是全局聲明的變量,值為red **/
}
div {
--color: blue;
color: var(--color); /** 這里獲取到的是局部聲明的變量,值為blue **/
}也就是說,變量的作用域就是它所在的選擇器的有效范圍。
有一次我看到了兩個腦洞大開的庫,才發現CSS變量還可以這么玩:
chinese-gradient
chinese-layout
從他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都是用chinese開頭的,那么大概率就是用中文做的CSS變量,點進去一看果不其然。
也就是說CSS變量的包容性很強,不像以往編程的時候都必須是英文命名,中文這次居然也可以完美運行,不信咱們來試一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 在這里用link標簽引入中文布局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cdn.jsdelivr.net/npm/chinese-layout"> <!-- 在這里用link標簽引入中文漸變色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cdn.jsdelivr.net/npm/chinese-gradient"> <style> /* 清除默認樣式 */ * { padding: 0; margin: 0 } ul { list-style: none } /* 全屏顯示 */ html, body, ul { height: 100% } /* 在父元素上寫入九宮格 */ ul { display: grid; grid: var(--九宮格); gap: 5px } /* 給子元素上色 */ li { background: var(--極光綠) } </style> </head> <body> <ul>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 </ul> </body> </html>
也就是說,CSS變量可以這樣定義:
body {
--藍綠色: aquamarine;
}然后調用的時候:
h2 {
color: var(--藍綠色);
}那么怎樣才能在 vue3 的 <style> 中使用**<script>**里聲明的變量呢?
首先我們先創建個支持vue3的vite項目:
npm init vite-app vars
然后進入到該文件夾安裝依賴:
cd vars
npm i
然后創建一個組件,組件型式長這樣:
<template>
<h2>{{ color }}</h2>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color: 'red'
}
}
}
</script>
<style vars="{ color }">
h2 {
color: var(--color);
}
</style>還記得文章一開始寫的幻想中的組件是什么樣嗎:
<style>
h2 {
color: this.color;
}
</style>但是就算vue再牛它也不可能給CSS安個this啊,除非再做一個什么預處理器,不過這次利用CSS變量已經可以很接近咱們幻想中的組件啦:
<style vars="{ color }">
h2 {
color: var(--color);
}
</style>首先要在<style>標簽中寫個vars="{}",再在大括號里寫上你在data中聲明過的值。
再來試一下這個變量是不是響應式的,動態改變<script>標簽中的this.color值會不會引起視圖的變化呢?來試一下:
<template>
<h2>Vue</h2>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opacity: 0
}
},
mounted () {
setInterval(_ => {
this.opacity >= 1 && (this.opacity = 0)
this.opacity += 0.2
}, 300)
}
}
</script>
<style vars="{ opacity }">
h2 {
color: rgb(65, 184, 131);
opacity: var(--opacity);
}
</style>可以看到每 300 毫秒我們就改變一下this.opacity的值,它會映射到CSS變量上去,this.opacity變了,--opacity的值就會隨之變化,視圖也會隨著數據的更新而相應的更新,這個特性簡直太棒了!
多個變量之間使用逗號進行分隔:
<template>
<h2>Vue</h2>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color: 'red'
}
}
}
</script>
<style vars="{ border, color }" scoped>
h2 {
color: var(--color);
border: var(--border);
}
</style>既然chinese-gradient和chinese-layout這兩個CSS庫驗證了CSS中文變量的可行性,而且我記得對象的屬性也是可以寫中文的,那么咱們就來試一下在vue中能不能用這種黑魔法來寫中文:
<template>
<h2>Vue</h2>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透明度': 0
}
},
mounted () {
setInterval(_ => {
this['透明度'] >= 1 && (this['透明度'] = 0)
this['透明度'] += 0.2
}, 300)
}
}
</script>
<style vars="{ 透明度 }">
h2 {
color: rgb(65, 184, 131);
opacity: var(--透明度);
}
</style>猜也能猜到,大概率是用到了類似于dom.style.setProperty('--opacity', this.opacity)之類的方法,按下 f12 打開控制臺一看,果不其然,它控制的是組件元素的style屬性:
不過我們剛才在<style>標簽中只用到了var,scoped其實也很常用,那么如果他們兩個碰到一起去會編譯成什么樣呢?
<style vars="{ 透明度 }" scoped>
h2 {
color: var(--透明度);
}
</style>可以看到Vue把CSS變量也編譯了一個和data-v-后面的那串隨機字符一樣的:
那么問題來了,假如我要是在全局樣式里定義了一個--color屬性,我在帶有scoped屬性的組件里想用這個全局的CSS變量,可是一旦在scoped中使用CSS變量就會被編譯成:--62a9ebed-color,可是全局定義的不是--62a9ebed-color而是--color,這樣就會出現找不到全局屬性的局面,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呢?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在--的后面加上一個global:就可以了:
<style vars="{ color }" scoped>
h2 {
color: var(--global:color);
}
</style>以上就是關于“在CSS中怎么使用JS變量”這篇文章的內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小編分享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若想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內容,請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