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GDSC與CELL數據庫的藥物基因組學一致性實例分析的相關知識,內容詳細易懂,操作簡單快捷,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信大家閱讀完這篇GDSC與CELL數據庫的藥物基因組學一致性實例分析文章都會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Fig 1a: CCLE和GDSC藥物篩選數據。
Fig 1b-1c:使用半數抑制濃度(IC50)和曲線下面積(AUC;1-AUC稱為CCLE中的活性面積)對CCLE和GDSC藥敏指標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全部結果見補充圖。
Fig 1d-1e: pearson相關性(y軸)較spearson相關性(x軸)分析的相關性更強。
Fig 1f: 使用瀑布圖對耐藥株和敏感株進行分類,并將此研究(y軸)與haibe-kains研究的Cohen’kappa系數(兩個變量的一致性系數)進行比較。
探究CCLE和GDSC細胞系集合在何種程度上能夠闡明抗癌藥功效的常見遺傳學或分子基礎。
使用CCLE和GDSC上的重疊細胞系進行了方差分析(ANOVA),從而確定兩個數據集之間藥物反應的分子相關性是否一致??偣彩褂脙蓚€模型,預測變量分別為IC50或活性面積(即1-AUC)得分,兩個模型均將起源組織視為協變量,將71個癌基因的突變狀態視為獨立變量。
Fig 2A: ANOVA分析在13個化合物(GDSC或者CELL滿足)、8個化合物(GDSC和CELL同時滿足)鑒定出與耐藥或者敏感最相關的已知基因標志。
擴展數據圖6:對21,013個基因組特征(包括表達,拷貝數變化和突變)進行了多變量分析,更全面地評估基因組預測因子的一致性。
使用每個研究可用的完整數據集或僅使用重疊數據集進行彈性網絡回歸。該分析產生了強勁的預測分子,并且預測分子的重疊非常顯著(χ2 P <10-8)。在至少一個數據集的13個化合物中,藥物反應的已知預測因子作為最相關的分子。在兩個數據集的10個化合物都顯示出這種相關性,與CCLE和GDSC各自數據集所報告的結果一致。
對兩個數據集中重疊藥物的IC50值的彈性網絡回歸分析確定了其他預測因子。在nutlin-3敏感性的情況下,MDM2表達和TP53突變就是一個例子。在每個數據集上單獨使用彈性網模型發現的4,957個藥物基因關聯中,僅觀察到一個分歧的結果(占比0.02%,在兩數據集中具有相反的權重系數)。
Fig 2B-2D:一個數據集用彈性回歸以確定預測因子,另一個數據集用嶺回歸以驗證預測因子的作用,探索確定藥物敏感性的基因組預測因子。
CCLE和GDSC研究中確定的預測基因組特征具有高度一致性,即使對于很少有重疊細胞系的藥物也是如此。> 80%的這些特征被確定為具有一致的方向性(標準化效應同為正或同為負)。在某些情況下,初始彈性網絡回歸無法確定預測變量,這通常部分歸因于少量的藥物敏感性細胞系。另一方面,一些基于AUC或IC50表現出低相關性的藥物仍然能夠識別一致的預測因子(例如,nutlin-3)。
關于“GDSC與CELL數據庫的藥物基因組學一致性實例分析”這篇文章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對“GDSC與CELL數據庫的藥物基因組學一致性實例分析”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