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DK7 HashMap環的產生原理是怎樣的
## 引言
在Java開發中,`HashMap`是最常用的數據結構之一。JDK7中的`HashMap`在多線程環境下存在一個著名的線程安全問題——**死循環環問題**。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一現象的產生原理,從數據結構、擴容機制到多線程沖突場景進行完整解析。
---
## 一、HashMap基礎結構回顧
JDK7的`HashMap`采用**數組+鏈表**的實現方式:
```java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 (Entry<K,V>[]) EMPTY_TABLE;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V> next; // 鏈表結構
int hash;
}
當發生哈希沖突時,新元素會以頭插法插入鏈表(JDK8改為尾插法)。
當元素數量超過閾值 = 容量 * 負載因子
時觸發擴容:
1. 創建新數組(2倍原大?。?2. 遍歷舊數組,重新計算每個Entry的索引(rehash)
3. 頭插法將Entry遷移到新數組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for (Entry<K,V> e : table) { // 遍歷舊數組
while(null != e) {
Entry<K,V> next = e.next; // 暫存next節點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Table.length); // 計算新位置
e.next = newTable[i]; // 頭插法
newTable[i] = e;
e = next; // 處理鏈表下一個節點
}
}
}
假設兩個線程T1、T2同時觸發擴容,且存在鏈表 A → B → null
:
舊數組:bucket[0] = A → B → null
新數組:newTable(空)
Entry<K,V> next = e.next
后掛起T1變量快照:
e = A, next = B
由于頭插法,新數組變為:
newTable[0] = B → A → null
e = A, next = B
A.next = newTable[0] = B → A → ... // 形成 A → B → A 的環!
newTable[0] = A
e = B
e = B, next = A // 從線程T2的結果中獲取
B.next = newTable[0] = A → B → A...
newTable[0] = B
e = A
e
和next
的臨時變量在多線程間不同步B.next
引用可通過以下步驟驗證:
1. 創建初始HashMap
2. 啟動兩個線程同時觸發put操作
3. 使用JDK自帶的jstack
工具觀察線程狀態
jstack <pid> | grep -A 20 "deadlock"
Map<String,String>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JDK7 HashMap的環問題本質是多線程并發修改數據結構導致的鏈表引用混亂。理解這一原理有助于我們: 1. 避免在生產環境錯誤使用非線程安全容器 2. 深入理解Java內存模型(JMM) 3. 掌握數據結構并發修改的風險點
注:JDK8通過
尾插法
和擴容時保持鏈表順序
解決了該問題,但多線程下仍建議使用ConcurrentHashMap
。 “`
(全文約900字,包含代碼示例、流程分析和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