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主要講解“web進程間通訊機制是什么”,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性強。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web進程間通訊機制是什么”吧!
我們來看一條 Linux 的語句
ounter(line
netstat -tulnp | grep 8888
學過 Linux 命名的估計都懂這條語句的含義,其中|
是管道的意思,它的作用就是把前一條命令的輸出作為后一條命令的輸入。在這里就是把 netstat -tulnp
的輸出結果作為grep 8888
這條命令的輸入。如果兩個進程要進行通信的話,就可以用這種管道來進行通信了,并且我們可以知道這條豎線是沒有名字的,所以我們把這種通信方式稱之為匿名管道
。
并且這種通信方式是單向
的,只能把第一個命令的輸出作為第二個命令的輸入,如果進程之間想要互相通信的話,那么需要創建兩個管道。
居然有匿名管道,那也意味著有命名管道,下面我們來創建一個命名管道
。
ounter(line
mkfifo test
這條命令創建了一個名字為 test 的命名管道。
接下來我們用一個進程向這個管道里面寫數據,然后有另外一個進程把里面的數據讀出來。
ounter(line
echo "sowhat a pipe">
這個時候管道的內容沒有被讀出的話,那么這個命令就會一直停在這里,只有當另外一個進程把 test 里面的內容讀出來的時候這條命令才會結束。接下來我們用另外一個進程來讀取
ounter(line
cat < test // 讀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test 里面的數據被讀取出來了。上一條命令也執行結束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管道的通知機制類似于緩存,就像一個進程把數據放在某個緩存區域,然后等著另外一個進程去拿,并且是管道是單向傳輸的。
這種通信方式有什么缺點呢?顯然,這種通信方式效率低下,a 進程給 b 進程傳輸數據,只能等待 b 進程取了數據之后 a 進程才能返回。所以管道不適合頻繁通信的進程。當然,他也有它的優點,例如比較簡單,能夠保證我們的數據已經真的被其他進程拿走了。我們平時用 Linux 的時候,也算是經常用。
那我們能不能把進程的數據放在某個內存之后就馬上讓進程返回呢?無需等待其他進程來取就返回呢?
答是可以的,我們可以用消息隊列的通信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 a 進程要給 b 進程發送消息,只需要把消息放在對應的消息隊列里就行了,b 進程需要的時候再去對應的。消息隊列里取出來。同理,b 進程要個 a 進程發送消息也是一樣。這種通信方式也類似于緩存吧。比如RabbitMQ、Kafka等。
這種通信方式有缺點嗎?答是有的,如果 a 進程發送的數據占的內存比較大,并且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特別頻繁的話,消息隊列模型就不大適合了。因為 a 發送的數據很大的話,意味發送消息(拷貝)這個過程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讀內存。
哪有沒有什么解決方案呢?答是有的,請繼續往下看。
共享內存這個通信方式就可以很好著解決拷貝所消耗的時間了。Java的JVM就是基于共享內存的。這個可能有人會問了,每個進程不是有自己的獨立內存嗎?兩個進程怎么就可以共享一塊內存了?
我們都知道,系統加載一個進程的時候,分配給進程的內存并不是實際物理內存,而是虛擬內存空間。那么我們可以讓兩個進程各自拿出一塊虛擬地址空間來,然后映射到相同的物理內存中,這樣,兩個進程雖然有著獨立的虛擬內存空間,但有一部分卻是映射到相同的物理內存,這就完成了內存共享機制了。
共享內存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沒錯,就是多進程競爭內存的問題,就像類似于我們平時說的線程安全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候我們的信號量就上場了。
信號量的本質就是一個計數器,用來實現進程之間的互斥與同步。例如信號量的初始值是 0,然后 a 進程來訪問內存X的時候,我們就把信號量的值設為 1,然后進程b 也要來訪問內存X的時候,看到信號量的值為 1 就知道已經有進程在訪問內存X了,這個時候進程 b 就會訪問不了內存X。所以說,信號量也是進程之間的一種通信方式。詳見 并發編程。
上面我們說的共享內存、管道、信號量、消息隊列,他們都是多個進程在一臺主機之間的通信,那兩個相隔幾千里的進程能夠進行通信嗎?
答是必須的,這個時候 Socket 這家伙就派上用場了,例如我們平時通過瀏覽器發起一個 http 請求,然后服務器給你返回對應的數據,這種就是采用 Socket 的通信方式了。
到此,相信大家對“web進程間通訊機制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這里是億速云網站,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關注我們,繼續學習!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