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有關HTTP是怎樣出來的以及誰創造的,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以下內容,希望大家根據這篇文章可以有所收獲。
HTTP協議全稱是超文本傳輸協議(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這里面需要理解三個地方:超文本、傳輸、協議,下面就從HTTP協議的歷史講起。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了ARPA網,它有四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節點,被認為是互聯網的始祖。
到了70年代,基于對ARPA網絡的實踐和思考,研究人員發明出了著名的TCP/IP協議,并在80年代中期進入了UNIX內核,使更多計算機接入了互聯網。
是萬維網的創始人,簡單點說,是當代互聯網的創始人。在1989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在互聯網上構建超鏈接文檔系統的構想,在這篇論文里他確立了三項關鍵技術:
URI:統一資源標識符,作為互聯網上資源的唯一標識
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描述超文本文檔
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用來傳輸超文本
這三項技術直接奠定了我們當今Web世界的技術,蒂姆把它稱為萬維網(WorldWideWeb)。
所以,1989年,HTTP誕生了。
在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世界還是一片荒漠,計算機處理能力低下,存儲容量小,網速很慢。網絡上的絕大多數資源都是純文本資源,所以HTTP協議也是純文本格式的。
為了便于服務器和客戶端處理,蒂姆最初設想的系統里的文檔都是只讀的,所以只允許用戶通過GET請求從服務器上獲取HTML文檔,并且在響應之后立即關閉連接,功能非常有限。
這一版HTTP協議雖然很簡單,但是作為一個原型,充分驗證了Web服務的可行性。
1993年,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開發出了Mosaic,是第一個可以圖文混排的瀏覽器,隨后又在1995年開發出了服務器軟件Apache,簡化了HTTP服務的搭建工作。
同一時期,在1992年發明了JPEG圖像格式,1995年發明了MP3音樂格式。
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促使HTTP協議開始添加各種特性,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促進了HTTP協議的發展。
在已有實踐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草案,HTTP/1.0在1996年正式發布。主要增加了以下幾部分內容:
增加了HEAD/POST等新方法
增加了響應狀態碼
增加了版本號
增加了Header頭部的概念
增加了Content-Type,傳輸數據不再僅限于文本
但是HTTP/1.0并不是一個標準,只是記錄已有實踐和模式的一份參考文檔,不具有實際的約束力,相當于一個備忘錄。
看完上述內容,你們對HTTP是怎樣出來的以及誰創造的有進一步的了解嗎?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知識或者相關內容,請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感謝大家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