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法律法規已不再是主要制約瓶頸
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發展也使得全球各國政府加緊制定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
算法與數據:自動駕駛企業開始擁抱開源數據集
當前 L4 級自動駕駛的關鍵難點在于,現有算法無法準確處理復雜環境下無限可能的長尾場景。一旦長尾場景算法的難點得以攻破,自動駕駛的安全隱憂將大幅緩解, 我們認為自動駕駛有望加速商業化進程。商業化將帶來自動駕駛零部件及整車的大規模量產,從而降低傳感器成本、推動產業鏈的快速成熟,感知層和執行層的當前困難自然得到解決。
分別從感知層、決策層、執行層來看,我們認為當前 L4 級自動駕駛落地的難點包括:
對于自動駕駛企業而言,數據是一項重要的資產,高質量的標注數據對于自動駕駛開發至關重要。過去,絕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嚴格保密自己的數據集,但目前正加速向開放轉變。2018 年 3 月,百度 Apollo 率先發布了自動駕駛數據集 ApolloScape。2019 年 6 月, 在計算機視覺頂會CVPR 2019 上,Waymo 和Argo AI 也分別發布了公開的自動駕駛數據集,其中 Waymo Open Dataset 的標注數據量高達 60 萬幀且傳感器配置豐富,Argo AI 的Argoverse 數據集則是首個含有高清地圖數據的公開數據集。緊接著,2019 年 7 月,Lyft 也發布了開源自動駕駛數據集。我們認為,考慮到當前自動駕駛在長尾場景遇到的困難, 單個企業很難獨立建立和維護完善的數據集,因此自動駕駛數據開放是長期趨勢,數據開放將助力自動駕駛行業突破算法瓶頸。
系統零缺陷是實現自動駕駛的核心挑戰,L3 可能是短期最優動態平衡
汽車的道路安全是在實現自動駕駛的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之一。我們認為,自動駕駛這樣的復雜系統所追求的零缺陷目標正在成為其自身的制約因素。高等級自動駕駛意味著駕駛員注意力和時間的釋放,在排除了人為因素后,也意味著加深了對設備安全性的依賴、
將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標準提到了更高的位置。
ISO26262 甄別關鍵硬件,并增加冗余。按照 ISO26262 的定義方法,自動駕駛系統的風險程度可以按照:
三個指標來考量,并分為功能安全等級 ASIL A/B/C/D 四個層級。其中 ASIL-A 是最低的安全等級、ASIL-D 是最高的安全等級,而 QM 則意味著系統要求和安全功能無關。ASIL 等級越高,對系統安全性要求越高,但同時意味著硬件的診斷覆蓋率越高、開發流程越嚴密,導致開發成本上升、開發周期延長。
大部分高級自動駕駛的功能(例如自主轉向、緊急制動)的失效都可能會導致駕駛人員的致命傷害,因此有較大可能性會被主機廠歸為 ASIL-D 的安全級別,需要對眾多關鍵子系統做出必要的冗余。
環境識別能力偏弱并非硬件物理缺陷,而是算法的不足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水平對外界環境做出無誤的判斷,仍有難度。受制于天氣環境多樣性、道路環境復雜性、車輛本身高速運動特性、傳感器受到視角、光照、污損、遮擋等因素影響,沒有一種理想的環境感知技術可以妥善處理所有的工況,需要多感知設備耦合并通過算法來彌補各種技術的短板。
因此對環境的識別能力難以趨于零缺陷,并非因為零部件物理缺陷,而更多是算法對復雜環境的處理能力不足。
零缺陷管理并不免費,過程中帶來產業利潤池轉移
產品缺陷自身毫無疑問會提升企業成本。帶來的成本會包含失效分析、返工、重新檢測、 質保費用、召回費用、周轉延長等,所以當汽車系統質量較差、產品缺陷率較高,總體帶來的質量成本就很高。高田氣囊的產品缺陷造成了全球眾多知名的整車企業(豐田、日產、本田、謳歌、馬自達、福特等)超過千萬車輛的召回,并直接導致了高田公司在 2017 年的破產;豐田在 2010 年因為油門踏板故障,也帶來了約 20 億美金的召回費用。
但零缺陷管理也并不是免費,其需要融入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過程、工藝流程、甚至需要重塑企業文化。
L3 級別自動駕駛進度是成本和缺陷率的動態平衡
對于自動駕駛來說,一味追求完全的“零”缺陷,短期內由于環境識別等領域準確度仍有不足,若堆砌大量的硬件則又帶來極高的成本壓力。我們認為 L3 水平的自動駕駛,是成本和缺陷率的動態平衡的結果,將一部分系統缺陷的結果交由駕駛員來處理,或許是真正實現“無人”駕駛之前必要的權衡之舉。

https://www.toutiao.com/a6730196480230949383/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