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使用linux中badblocks命令檢查磁盤裝置中損壞的區塊,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所收獲,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探討吧!
badblocks就是一個檢查磁盤裝置中損壞區塊的命令,執行該命令時只須指定所要檢查的磁盤裝置,及此裝置的磁盤區塊數。
語法格式:badblocks [參數]
常用參數:
| -b | 指定磁盤的區塊大小,單位為字節 |
| -o | 將檢查的結果寫入指定的輸出文件 |
| -s | 在檢查時顯示進度 |
| -v | 執行時顯示詳細的信息 |
| -w | 在檢查時,執行寫入測試 |
參考實例
通過命令掃描硬盤:
[root@linuxcool ~]# badblocks -s -v /dev/sdnx
其中n表示硬盤設備名,x表示硬盤對應的分區號,例如需要檢查”/dev/sda2″:
[root@linuxcool ~]# badblocks -s -v /dev/sda2 Checking blocks 0 to 30681000 Checking for bad blocks (read-only test): 306809600674112/ 306810000000 30680964 30680965 30680966 30680967 30680968 30680969 30680970 30680971 30680972 30680973 ... done Pass completed, 37 bad blocks found.其中,“37 bad blocks found”表示硬盤存在37個壞塊。
以4096字節為一個“block”,每一個“block”檢查1次, 將結果輸出到“hda-badblocks-list.1”文件中,由第51000 block開始,到63000 block結束:
[root@linuxcool ~]# badblocks -b 4096 -c 1 /dev/hda1 -o hda-badblocks-list.1 63000 51000
掃描硬盤的損壞扇區或區塊并寫入到臨時文件夾下的bad-blocks.txt文件中:
[root@linuxcool ~]# badblocks -v -o /dev/sdb > /tmp/bad-blocks.txt
如果找到了壞道,可以進行寫入掃描進行修復。寫入掃描遇到壞道的時候會自動重映射。寫入掃描會覆蓋原有數據,所以請先備份。寫入掃描速度很低,所以應該只掃描只讀掃描時候發現錯誤的部分:
[root@linuxcool ~]# badblocks -w -s /dev/sdb END START
將END和START換成結束和開始的塊的編號就可以了。
看完了這篇文章,相信你對使用linux中badblocks命令檢查磁盤裝置中損壞的區塊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感謝各位的閱讀!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