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ntOS上部署Kubernetes(k8s)集群時,遵循最佳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以確保集群的高可用性、安全性和穩定性。以下是一些關鍵的部署最佳實踐:
1. 集群規模與節點配置
- 部署至少需要3臺服務器,包括至少1個master節點和至少1個node節點,以保證高可靠性。
2. 系統準備
- 修改主機名:在所有節點上設置唯一的主機名。
- 關閉防火墻:臨時關閉防火墻以便后續配置。
- 關閉SELinux:將SELinux設置為disabled狀態。
- 關閉Swap分區:永久關閉Swap分區。
3. 網絡配置
- 配置網絡參數:編輯
/etc/sysctl.d/k8s.conf
文件,設置橋接的IPv4流量傳遞到iptables。
4. 安裝Docker
- 安裝Docker并配置為使用systemd作為cgroup驅動。
5. 安裝kubeadm、kubelet和kubectl
- 添加Kubernetes的YUM源并安裝指定版本的kubeadm、kubelet和kubectl。
6. 初始化Master節點
- 使用kubeadm初始化Master節點,并配置apiserver-advertise-address。
7. 安裝網絡插件
- 安裝CNI網絡插件,如Calico,以支持Pod網絡。
8. 加入Worker節點
- 在Worker節點上運行kubeadm join命令,加入集群。
9. 驗證部署
- 使用
kubectl get nodes
命令檢查節點狀態,確保所有節點均為Ready狀態。
10. 監控和維護
- 部署完成后,使用kubectl命令監控集群狀態,如
kubectl get pods --all-namespaces -o wide
。
11. 安全性考慮
- 使用國內鏡像源以加速鏡像拉取并避免網絡問題。
- 配置網絡策略以限制Pod之間的通信。
- 定期更新集群組件以修補安全漏洞。
12. 文檔和日志
- 記錄部署過程中的所有配置和命令,以便于后續維護和故障排除。
- 定期檢查系統日志和Kubernetes API服務器日志,以便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遵循這些最佳實踐可以幫助您成功地在CentOS上部署一個穩定、高效的Kubernetes集群。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還需要根據具體環境和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