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前需先明確性能瓶頸,使用以下工具實時監控系統資源:
硬件是基礎,根據使用場景升級以下組件:
通過調整內核參數優化系統性能,編輯/etc/sysctl.conf
文件,添加/修改以下參數:
net.ipv4.tcp_tw_reuse = 1
(復用TIME-WAIT連接,減少資源占用)、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縮短TIME-WAIT超時時間)、net.core.somaxconn = 1024
(增加TCP連接隊列長度,避免連接拒絕);vm.swappiness = 10
(降低系統對swap的依賴,優先使用物理內存)、vm.dirty_background_ratio = 5
(后臺臟頁刷新閾值,減少磁盤IO)、vm.dirty_ratio = 10
(強制臟頁刷新閾值);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2000
(增加網絡設備隊列長度,處理高并發流量)。sudo sysctl -p
使參數生效。選擇合適的文件系統并調整掛載選項:
/etc/fstab
,添加noatime,nodiratime
(禁用文件訪問時間更新,減少磁盤IO);若使用DolphinDB,需調整其配置文件(/usr/local/dolphindb/conf/dolphindb.cfg
):
maxConnections
(最大連接數,避免過多連接占用資源)、workerNum
(工作線程數,建議設置為CPU核心數的1-2倍);cacheEnabled=true
),減少磁盤訪問次數;systemctl list-unit-files --type=service
查看運行中的服務,禁用無用服務(如postfix
郵件服務、firewalld
防火墻(若有其他安全機制));taskset
命令將Dolphin進程綁定到特定CPU核心(如taskset -c 0-3 /path/to/dolphindb
),提高CPU緩存命中率;/var/log
目錄),避免日志文件過大占用磁盤空間。top
、iostat
、vmstat
等工具持續監控系統狀態,及時發現異常;sysstat
工具包(包含sar
命令)記錄歷史性能數據,分析趨勢(如每日高峰時段的CPU、內存使用情況);fio
(磁盤IO)、iperf
(網絡)等工具進行基準測試,量化優化效果(如磁盤讀寫速度提升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