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級優化
調整內核參數:編輯/etc/sysctl.conf文件,添加或修改內核參數(如增加文件描述符限制fs.file-max = 65536、調整TCP窗口大小net.core.rmem_max = 16777216),使用sudo sysctl -p使更改生效,提升系統資源調度能力。
關閉不必要的服務:通過systemctl list-unit-files --type=service查看并禁用未使用的服務(如cups、bluetooth),減少系統資源競爭。
優化文件系統:若使用文件系統存儲,設置filesystemio_options=setall開啟異步和直接I/O,提升磁盤讀寫效率。
數據庫內存管理優化
精細調整SGA與PGA:根據數據庫負載調整SGA目標大?。ㄈ?code>ALTER SYSTEM SET SGA_TARGET = 2G SCOPE=spfile)和PGA聚合目標(如ALTER SYSTEM SET PGA_AGGREGATE_TARGET = 1G SCOPE=both),平衡共享內存與私有內存的使用。
優化緩沖區緩存:調整db_cache_size(如設置為SGA的40%-60%)提高數據塊緩存命中率,減少磁盤I/O;調整log_buffer(如設置為10-20MB)提升重做日志寫入效率。
定期清理共享池:通過ALTER SYSTEM FLUSH SHARED_POOL定期清理無用對象(如失效的SQL語句、存儲過程),釋放內存資源。
SQL與索引優化
優化SQL語句:使用EXPLAIN PLAN分析查詢計劃,避免全表掃描;避免使用SELECT *,明確列出所需列;使用綁定變量(如:var)減少SQL解析開銷;將WHERE子句替換HAVING子句(HAVING用于過濾分組后的結果,開銷更大)。
維護索引:為經常查詢的列(如主鍵、外鍵、where條件列)創建B-Tree索引;定期重建碎片化索引(如ALTER INDEX idx_name REBUILD);刪除未使用或冗余索引(通過DBA_INDEXES視圖查看使用頻率),減少索引維護開銷。
分區與并行處理
使用分區表:對大型表按時間(如按月)、范圍(如按金額)或哈希分區(如按ID取模),提高查詢和維護效率(如CREATE TABLE sales (id NUMBER, sale_dat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sale_date) (...))。
設置并行度:對大表查詢或DML操作設置并行度(如ALTER TABLE sales PARALLEL (DEGREE 4)),利用多核CPU提升處理速度;合理控制并行度(避免過高導致資源爭搶)。
硬件與存儲優化
升級硬件:增加內存(減少磁盤I/O)、使用高速磁盤(如SSD/NVMe,降低讀寫延遲)、配備多核CPU(提升并行處理能力)。
RAID配置:采用RAID 10(鏡像+條帶化)配置數據庫文件,兼顧讀寫性能與數據冗余;將臨時表空間(TEMP)和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放在單獨分區,避免I/O爭搶。
監控與持續調優
使用Oracle工具:生成AWR(自動工作負載倉庫)報告分析長期性能趨勢,通過ADDM(自動數據庫診斷監視器)識別性能瓶頸(如CPU、內存、I/O熱點),使用SQL Tuning Advisor優化低效SQL。
系統監控:用top/htop監控進程CPU/內存使用,vmstat監控系統整體資源(如CPU、內存、I/O),iostat監控磁盤I/O(如await、%util),netstat監控網絡連接(如active connections),及時發現資源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