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ntOS系統中,緩存更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Cache Aside模式
- 工作原理:
- 從緩存讀?。簯贸绦蚴紫葯z查緩存中是否存在數據,如果存在則返回緩存數據。
- 緩存未命中:如果緩存中未找到數據,則從底層數據源檢索數據,并將其填充到緩存中。
- 更新數據:應用程序首先更新底層數據源中的數據,然后清除緩存中的數據,以確保下一次讀取從數據源中檢索到更新后的數據。
2. Read/Write Through模式
- 工作原理:
- 當客戶端請求數據時,如果緩存未命中,緩存系統會自動從后端存儲中加載數據,并將其添加到緩存中,然后返回給客戶端。
- 當客戶端更新數據時,緩存系統會同時更新緩存和后端存儲,確保數據一致性。
3. Write Behind Caching模式
- 工作原理:
- 當客戶端更新數據時,緩存系統會直接更新緩存,然后異步地將更新同步到數據庫。
-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讀寫響應非???,吞吐量明顯提升,但數據一致性較弱。
4. 內存淘汰策略
- 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進先出):根據緩存被存儲的時間,離當前最遠的數據優先被淘汰。
-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根據最近被使用的時間,離當前最遠的數據優先被淘汰。
-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不經常使用):在一段時間內,緩存數據被使用次數最少的會被淘汰。
5. 緩存過期策略
- 定時過期:為每個設置過期時間的key創建一個定時器,到過期時間就會立即清除。
- 惰性過期:只有當訪問一個key時,才會判斷該key是否已過期,并且進行刪除操作。
- 定期過期:每隔一定的時間,掃描一定數量的key,并清除其中已過期的key。
6. 文件系統緩存
- Page Cache:用于緩存文件系統中的數據。
- Buffer Cache:用于緩存磁盤塊的元數據。
- Inode Cache:用于緩存文件系統的inode信息。
7. 內核參數調整
- sync命令:用于強制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硬盤。
- sysctl命令:用于修改內核參數,包括與內存緩存相關的參數,如
vm.dirty_ratio、vm.dirty_background_ratio、vm.vfs_cache_pressure、vm.swappiness等。
8. 緩存預熱
9. 對象生命周期管理
- 設置對象的過期時間,使緩存中的數據在過期后自動清除。
10. 定時清理緩存
- 使用腳本或cron任務定期清理緩存,釋放內存。例如,每兩小時清理一次buff/cache。
通過以上策略,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優化CentOS系統中的緩存,從而提升系統性能和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