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backlog是當應用程序調用listen
系統調用讓一個socket進入LISTEN
狀態時需要指定的參數,通常被描述為新連接隊列的長度限制。產生backlog的原因主要與TCP連接的三次握手過程有關。以下是backlog產生的原因:
TCP三次握手過程:TCP協議在建立連接時需要進行三次握手。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端發送一個SYN(同步序列編號)包到服務器,服務器回復一個SYN-ACK(同步序列編號確認)包,然后客戶端再發送一個ACK(確認)包。在這個過程結束之前,連接處于SYN_RECEIVED狀態。
半連接隊列(SYN隊列):在三次握手過程中,服務器收到的SYN包首先被放入半連接隊列(SYN隊列)中,等待客戶端發送ACK包來完成三次握手。這個隊列的長度由系統參數/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控制。
全連接隊列(accept隊列):一旦客戶端發送了ACK包,連接進入全連接隊列(accept隊列),等待被應用程序通過accept
系統調用接受。這個隊列的長度由listen
系統調用時指定的backlog
參數決定。
backlog的作用:backlog
參數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全連接隊列的長度,確保服務器能夠處理的新連接數量不會超過其處理能力。如果backlog
設置得太小,服務器可能無法及時處理所有傳入的連接請求,導致新的連接請求被拒絕。
系統參數配置:在Linux系統中,backlog
的最終值是系統級別和應用級別參數的較小值。系統級別參數包括net.core.somaxconn
和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等。
高并發情況下的backlog調整:在高并發環境下,為了提高服務器的處理能力,通常需要調整backlog
的大小。但是,如果設置得太大,可能會導致服務器資源耗盡,影響性能。因此,需要根據服務器的實際負載情況合理設置backlog
的值。
總的來說,backlog是Linux系統中用于處理TCP連接請求的一個重要參數,它涉及到TCP的三次握手過程和連接隊列的管理。合理設置backlog
的值對于保證服務器的性能和穩定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