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系統常見安全漏洞類型及典型案例
內核是Ubuntu系統的核心組件,其漏洞往往能被攻擊者利用獲取系統最高權限。典型案例如CVE-2021-3490(eBPF權限提升漏洞),存在于Ubuntu 20.10和21.04的內核eBPF模塊中,本地攻擊者可通過構造惡意eBPF程序繞過權限檢查,提升至root權限;還有經典的Dirty Cow漏洞(CVE-2016-5195),通過修改內核內存中的cow(寫時復制)機制,允許低權限用戶逐步獲取root權限,影響Ubuntu多個歷史版本。
系統服務的配置或代碼缺陷是攻擊者的重要突破口。例如snapd API漏洞,snapd作為Ubuntu的軟件包管理系統,其API接口存在未授權訪問或權限提升漏洞,攻擊者可通過構造惡意請求獲取系統權限;Openvswitch模塊越界寫入漏洞(CVE-2022-2639),影響Ubuntu 22.04及更早版本,攻擊者可通過發送特制網絡數據包觸發模塊越界寫入,導致系統崩潰或權限提升。
默認配置不當或權限管理缺陷易被攻擊者利用。例如needrestart工具權限提升漏洞,Ubuntu的needrestart實用程序(用于重啟停止的服務)存在5個本地權限提升漏洞,這些漏洞隱藏了10年,攻擊者可通過修改工具配置文件或利用環境變量繞過權限檢查;用戶命名空間繞過漏洞(2025年4月披露),影響Ubuntu 23.10(需手動啟用防護)和24.04 LTS(默認啟用防護),攻擊者可通過突破非特權用戶命名空間限制,利用內核漏洞提升權限。
運行在Ubuntu上的應用軟件漏洞也是安全威脅的重要來源。例如Graphviz空指針解引用漏洞,Graphviz(用于繪制圖表的開源工具)在處理特定輸入時會出現空指針解引用,導致任意代碼執行,影響Ubuntu 18.04 LTS等多個版本;Samba服務漏洞,Samba作為Windows文件共享服務,其舊版本存在緩沖區溢出或權限提升漏洞,攻擊者可通過Samba共享目錄植入惡意代碼。
Ubuntu系統依賴的底層庫漏洞會影響多個應用程序。例如Linux libblockdev本地提權漏洞(CVE-2025-6019),libblockdev是Ubuntu用于塊設備管理的底層庫,其在掛載磁盤分區時遺漏nosuid
安全標志,攻擊者可通過掛載惡意分區并執行具備root權限的文件,獲取系統控制權;GNU C Library(glibc)漏洞(CVE-2025-8058),glibc是Ubuntu的核心C庫,其regcomp
函數在處理內存分配失敗時存在缺陷,攻擊者可通過發送特制正則表達式導致應用程序崩潰或執行任意代碼。
Web應用及網絡協議的漏洞可能導致信息泄露或遠程攻擊。例如Qualys核心轉儲漏洞(CVE-2025-5054、CVE-2025-4598),Ubuntu的apport(崩潰報告工具)和systemd-coredump(核心轉儲處理器)存在競態條件,攻擊者可通過誘導特權進程(如unix_chkpwd)崩潰,替換核心轉儲文件并讀取其中的敏感信息(如/etc/shadow中的密碼哈希);Git回歸漏洞(CVE-2025-27613、CVE-2025-46835),Git在處理gitk/git-gui文件修改約束或Git GUI參數時存在缺陷,攻擊者可通過克隆惡意倉庫誘導用戶執行任意命令或創建/寫入系統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