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件層面優化
二、文件系統與存儲管理優化
noatime
(不更新訪問時間)、nodiratime
(不更新目錄訪問時間)選項,降低元數據操作開銷。三、Oracle數據庫參數調優
ALTER SYSTEM SET SHARED_POOL_SIZE=4G SCOPE=BOTH;
命令動態調整;合理設置PGA大?。ㄈ?code>PGA_AGGREGATE_TARGET),確保排序、哈希連接等操作在內存中完成,減少磁盤臨時段使用。ASYNC LOGGING
(異步日志記錄),進一步降低日志I/O等待。PROCESSES
(最大進程數)和SESSIONS
(最大會話數)參數(如PROCESSES=300
、SESSIONS=335
),避免過多連接導致內存耗盡;使用連接池(如Oracle Connection Pool)復用連接,減少連接創建與銷毀的開銷。四、操作系統層面優化
/etc/sysctl.conf
中的關鍵參數,如fs.file-max=65536
(增大系統最大文件句柄數,滿足Oracle多文件需求)、net.core.somaxconn=1024
(增大TCP連接隊列長度,避免連接拒絕)、vm.dirty_ratio=10
(控制臟頁寫入閾值,平衡內存與磁盤I/O);修改后執行sysctl -p
使參數生效。noop
(無調度,適用于SSD的順序I/O特性)或deadline
(減少I/O延遲,適用于混合讀寫場景);通過echo noop > /sys/block/sda/queue/scheduler
命令動態調整,提升磁盤I/O效率。五、數據庫設計與SQL優化
WHERE
條件、JOIN
操作的列創建索引(如主鍵、唯一鍵、外鍵),避免全表掃描;定期使用ANALYZE TABLE
命令收集索引統計信息,幫助優化器選擇最優執行計劃;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數(如WHERE UPPER(name)='JOHN'
),否則會導致索引失效。EXPLAIN PLAN
分析SQL執行計劃,識別全表掃描、索引跳轉等性能瓶頸;優化SQL寫法(如避免SELECT *
,只查詢所需列;使用IN
替代OR
連接多個條件);對于復雜查詢,考慮使用物化視圖(預計算并存儲結果,減少實時計算開銷)。六、監控與維護
iostat
監控磁盤I/O、vmstat
監控內存與CPU、sar
監控系統活動),全面掌握系統狀態。ANALYZE TABLE
更新表與索引統計信息,確保優化器做出正確決策;每月執行ALTER TABLE ... SHRINK SPACE
壓縮表碎片(僅適用于堆組織表),釋放未使用空間;每季度重建索引(如ALTER INDEX ... REBUILD ONLINE
),優化索引結構,提升查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