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JSP代碼結構
將業務邏輯與頁面展示分離,減少JSP頁面中的Java腳本代碼(如<% %>
),將數據處理、業務規則移至Servlet或JavaBean中;使用JSTL(JavaServer Pages Standard Tag Library)替代原生Java代碼實現頁面邏輯(如循環、條件判斷),并通過EL(Expression Language)簡化數據綁定(如${user.name}
),降低頁面渲染復雜度,提升響應速度。
配置Tomcat連接器與線程池
選擇高性能連接器:在server.xml
中配置NIO(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
)或NIO2連接器,替代默認的BIO(阻塞I/O),提升高并發下的I/O處理能力;啟用HTTP/2協議(Tomcat 8.5+),通過多路復用、頭部壓縮減少頁面加載時間。優化線程池參數:定義Executor
(如maxThreads="500"
、minSpareThreads="50"
、maxQueueSize="100"
),并將其關聯至Connector,合理分配線程資源,避免線程阻塞或過度創建。
啟用壓縮與緩存
開啟HTTP響應壓縮:在Tomcat的Connector配置中添加compression="on"
、compressionMinSize="1024"
、compressableMimeType="text/html,text/xml,text/css,text/javascript"
,壓縮HTML、CSS、JS等文本資源,減少網絡傳輸數據量;配置客戶端緩存:通過設置HTTP頭(如Cache-Control: max-age=3600
),讓瀏覽器緩存靜態資源(圖片、CSS、JS),降低重復請求次數。
優化數據庫訪問
優化SQL查詢:使用EXPLAIN
分析慢查詢,添加索引(如針對WHERE
、JOIN
字段),避免SELECT *
(僅查詢所需列),減少數據庫負載;使用連接池:配置HikariCP、C3P0等連接池,復用數據庫連接,避免頻繁創建/關閉連接的開銷;批量處理操作:將多個SQL語句合并為批處理(如addBatch()
、executeBatch()
),減少與數據庫的交互次數。
調整JVM參數
合理分配堆內存:在catalina.sh
(Linux)或catalina.bat
(Windows)中設置-Xms
(初始堆大小,如512m)、-Xmx
(最大堆大小,如1024m),避免頻繁垃圾回收(GC)導致的停頓;選擇合適的垃圾回收器:優先使用G1GC(-XX:+UseG1GC
),針對大內存應用優化GC效率,減少Full GC時間;調整新生代比例:通過-XX:NewRatio
(如2,表示新生代與老年代比例為1:2)優化對象分配與回收策略。
利用緩存技術
服務器端緩存:使用Redis、Ehcache等緩存框架,緩存頻繁訪問的數據(如商品信息、用戶權限),減少數據庫查詢次數;頁面緩存:對不經常變化的JSP頁面(如靜態內容頁)啟用頁面緩存(如Tomcat的<%@ page cache="true" %>
指令),避免重復渲染;客戶端緩存:通過HTTP頭(如Expires
、ETag
)控制瀏覽器緩存靜態資源,提升頁面加載速度。
優化靜態資源管理
使用CDN加速:將靜態資源(圖片、CSS、JS)托管至CDN(內容分發網絡),利用CDN的邊緣節點減少用戶訪問延遲;壓縮靜態資源:使用GZIP或Deflate壓縮CSS、JS文件(如通過Tomcat的compression
配置),減少傳輸數據量;合并與拆分資源:合并多個CSS/JS文件(減少HTTP請求),拆分大型資源(如懶加載圖片),優化加載順序。
監控與持續調優
使用監控工具:通過VisualVM、JConsole、Prometheus+Grafana監控Tomcat的線程池狀態、JVM內存使用、數據庫連接池情況,識別性能瓶頸(如線程阻塞、內存泄漏);分析日志:定期查看Tomcat訪問日志(access_log
)、應用日志,定位慢請求(如響應時間超過1秒的接口),針對性優化代碼或配置;測試環境驗證:所有優化措施(如調整線程池大小、JVM參數)需先在測試環境驗證,確保穩定性后再部署至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