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ntOS上實現高可用集群通常涉及以下幾個關鍵步驟和技術:
-
選擇合適的集群管理軟件:
- Pacemaker:一個開源的集群資源管理器,用于管理集群資源。
- Corosync:一個集群通信工具,用于節點間通信和協調。
-
安裝必要的軟件包:
- 安裝Pacemaker和Corosync。
- 配置防火墻,通常需要禁用SELinux和配置防火墻規則以允許集群通信。
- 配置主機名解析和SSH無密碼密鑰訪問,以便節點間可以互相通信。
-
配置集群資源:
- 創建虛擬IP地址(VIP),用于對外提供服務。
- 配置共享存儲,如NFS,以便集群中的所有節點可以訪問相同的數據。
- 將服務(如Web服務器、數據庫等)配置為集群資源,并使用Pacemaker進行管理。
-
實現故障轉移:
- 當集群中的主節點發生故障時,Pacemaker能夠自動將資源轉移到備用節點,確保服務不中斷。
- 故障恢復后,可以將節點重新加入集群,并進行必要的維護和監控。
-
監控和管理集群:
- 使用監控工具(如top、vmstat、iostat等)實時監控集群狀態。
- 配置監控平臺(如Grafana、Prometheus)進行更高級的監控和報警。
-
配置負載均衡(如果需要):
- 使用Keepalived等工具實現負載均衡和故障轉移。
具體的配置步驟可能會根據實際需求和使用的軟件版本有所不同。建議參考官方文檔進行詳細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