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文件是Ubuntu系統中以點(.)開頭的文件或文件夾(如.cache
、.config
、.local/share/Trash
),默認情況下不會在文件管理器或ls
命令中顯示?;厥掌湔加每臻g的前提是安全識別并確認文件無用,避免誤刪系統或應用必需的配置文件。
在回收空間前,需先顯示隱藏文件,以下是兩種常用方式:
Ctrl+H
,即可顯示所有隱藏文件(隱藏文件會以淺灰色顯示)。ls -a
命令列出當前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包括隱藏文件);若需遞歸查看子目錄中的隱藏文件,可使用ls -la
命令。以下是Ubuntu系統中常見的隱藏文件/目錄,它們可能因緩存、日志、回收站等原因占用大量空間,可根據實際情況清理:
位置:用戶主目錄下的.cache
文件夾(如~/.cache
),存儲了應用程序的臨時緩存文件(如瀏覽器緩存、軟件安裝包緩存)。
清理方法:
.cache
文件夾→ 刪除其中的子文件夾或文件(不要刪除.cache
目錄本身,應用會自動重建)。rm -rf ~/.cache/*
(慎用-rf
,確保路徑正確)。位置:用戶主目錄下的.local/share/Trash
文件夾,存儲了刪除的文件(包括桌面回收站的文件)。
清理方法:
.local/share/Trash
→ 點擊「清空回收站」。rm -rf ~/.local/share/Trash/*
(徹底刪除回收站中的所有文件)。位置:用戶主目錄下的.cache/thumbnails
文件夾,存儲了圖片、視頻的縮略圖(用于快速預覽)。
清理方法:
rm -rf ~/.cache/thumbnails/*
(縮略圖可自動重新生成,不影響圖片查看)。位置:/boot
目錄下,Ubuntu系統升級時會保留舊內核文件(如linux-image-5.13.0-xx-generic
、linux-headers-5.13.0-xx-generic
)。
清理方法:
BleachBit
工具(安裝:sudo apt install bleachbit
),勾選「系統」→「舊內核」→ 清理。uname -r
(如5.15.0-78-generic
,務必保留)。dpkg --list | grep linux-image
(帶ii
的是已安裝的)。xxx
為舊版本號):sudo apt purge -y linux-image-xxx-generic linux-headers-xxx-generic
。位置:/var/log
目錄下,系統日志(如syslog
、auth.log
)、應用日志(如nginx.log
、mysql.log
)會隨時間增長占用大量空間。
清理方法:
sudo find /var/log -type f -name "*.log" -exec rm -f {} \;
。.log.1
、.log.2.gz
):sudo find /var/log -type f -name "*.log.*" -exec rm -f {} \;
。/etc/systemd/journald.conf
文件,設置SystemMaxUse=100M
(限制日志總大小為100MB),然后重啟服務:sudo systemctl restart systemd-journald
。位置:/var/lib/snapd/snaps
目錄下,Snap應用會保留多個舊版本(用于快速回滾),每個版本占用數十MB至數GB。
清理方法:
snap list --all
查看所有應用的版本,然后對不需要舊版本的應用執行:sudo snap remove <應用名> --revision=<舊版本號>
(如sudo snap remove firefox --revision=123
)。snap refresh
,Snap會自動刪除不再需要的舊版本。/bin
、/lib
、/sbin
、/usr
、/etc
目錄下的文件,這些是系統核心文件,刪除會導致系統崩潰。~/Documents
、~/Pictures
)中的重要文件,防止誤刪。rm -rf
:該命令會強制遞歸刪除文件,建議先使用ls
命令確認路徑,再執行刪除(如ls ~/.cache
查看緩存內容,再執行rm -rf ~/.cache/*
)。通過以上步驟,可安全回收Ubuntu系統中隱藏文件占用的空間,釋放磁盤容量。建議每1-2個月進行一次清理,保持系統運行流暢。